针灸古典医籍精选导读(读经典 做临床系列),PDF电子书下载

作者: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培训部 著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1-01
页数:256
ISBN:9787521448832
电子书大小:211MB [高清扫描版PDF格式]
内容简介
本书隶属于“读经典,做临床系列”丛书,旨在通过对中医经典文献的深入解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帮助读者夯实基础并提升专业能力。
该书依据中医古籍分类,精选代表性原文,并配以导读部分,助力读者掌握中医核心理论与方法,提高对经典的研习水平,促进古代经验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通过按摩、捶拍或使用尖锐石器按压疼痛部位来缓解不适。灸法的发展则与火的应用密切相关,人们逐渐发现用火烘烤可以减轻症状,进而发展出艾灸疗法。针灸治疗体系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和完善,《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中医经典,其中《灵枢经》详细记载了丰富的针灸理论。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撰写的《针灸甲乙经》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立了349个穴位及其位置、主治和操作方法。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针灸学术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宋代王惟一铸造铜人模型,用于针灸教学和考核,极大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明代针灸学术达到鼎盛,涌现出大量专著如《针灸聚英》《针灸四书》《针灸大全》等,进一步丰富了针灸学理论。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逐渐衰退。1949年后,各地相继成立针灸研究、医疗和教学机构,“针灸学”成为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使针灸学重焕光彩。
本书选取《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针灸大全》三部经典著作原文并加以导读,对经穴定位、刺灸方法及病证处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作为经官方批准并在卫生部登记的一级社团,致力于加速民族卫生事业的发展,传承并弘扬传统民族医药文化,推动民族医药事业的进步。
该协会的培训部门同样获得卫生部的认可,并注册为专业培训机构,隶属于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接受协会直接管理。培训部配备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和资深的专家团队,通过现场及远程教育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疗卫生行业的培训项目。
完善的专家团队为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保障。培训部通过对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状况进行全面调研,组织多学科专家精心制定实际可行的培训方案与教材,并编写了专业的培训书籍。
此外,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授权培训部开展医学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并授予多个学科相应的医学继续教育学分。